之前说好给大家分享读书经验的,今天终于补上啦~

(本文系一次职场读书活动的演讲内容整理而成)

读书的目的

首先,读书肯定是有目的的,只不过目的的类型不少。按照丁学良的分类,有6类:知识、技能、兴趣、情感、意义、榜样。

第一类,理解知识。为学习某门知识而读书,如《微观经济学》、《线性代数》等。

第二类,掌握技能。为学习某项技能而读书,如《XX天掌握PS》、《C语言入门》等。

第三类,兴趣的满足。为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如《牛奶可乐经济学》、《货币战争》等。

第四类,情感的诉求。为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如诗歌、小说、散文等。

第五类,追寻人生意义。这个目的往往涉及哲学和宗教,典型的书像《圣经》、《共产党宣言》。

第六类,寻找生活榜样。就是找个榜样,作为生活的参照和指导。典型的像自传类,《毛泽东传》、《我的自传》等。

区分了以上这几种目的后,就很容易把读书的思路梳理清除了。比如,对经济学感兴趣,那么也没必要学《微观经济学》《宏观经济学》,甚至去看《国富论》和凯恩斯的《通论》,看点什么《牛奶可乐经济学》《魔鬼经济学》就差不多了。但是如果想深入理解甚至研究的话,还是得看那些大部头。再比如要学JAVA语言,既然是学技能,就不用太纠结于JAVA的设计思想有什么,只需要用最快的速度弄出个hello world就行了。

应用类图书

职场中的读书学习,主要涉及前两种目的。这两种图书虽可以统称为应用类图书,但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却不能一概而论。

知识是学出来的。技能是练出来的。当然大部分的事情都是既有知识属性,也有技能属性。只是在掌握不同内容的时候,需要自己有个清醒的认识。比如学英语有语法的知识部分,也有口语听力的技能属性,因此学语法的时候就要用知识的方法,而练口语的时候就要用技能的方法。

知识的学习

知识分两种,一种是可以用语言表达的显性知识,与之相对的是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隐性知识。有点中西医之分的感觉。

而显性知识其实是前人将一部分较为相关的隐性知识,提炼抽象,然后用语言描述出来,这个语言可以是文字语言也可能是数学语言、物理语言等等。而当他们把这些东西记录下来,便汇集成相应的理论,变成了书。可见,书能体现的只有显性知识,还有大量的隐性知识还没有被人提炼,被写成书,这是需要明确的。

那么如何更好更快的理解这些前人的成果呢,最好的办法是解构。解构有两个层面,一个是空间维度上框架的解构,一个是时间维度上发展的解构。

前者推荐一种个人觉得很好用的方法,就是抄目录。科学的理论是有框架,而一本好书他的目录就是所阐述理论框架的最好体现。

我一般读一本知识类理论类的书,先会拿一张A4纸,首先抄下各个章节的名字,即一级目录。抄的过程中,变抄变想,变想变猜。就是,抄的过程中我会去想作者问什么要这样安排章节,章节间的联系是什么。同时,会去猜下一个章节会写什么。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初步的搭建起这本书的框架。而且现在很多书,目录里就会有一些导读性的文字,更加有利于在这个过程加深对书的理解。之后,在读各章节前,再进一步细化目录,即抄二级目录。不断地循环这个过程,通过不断地分析知识的框架去不断逼近,不断地定位知识本身的内容。

这个方法,除了能够很好的理解一本书的内在逻辑之外,还有几个好处。第一,方便回忆,看着自己写的目录,比单纯看书的目录更能勾起自己的回忆。而且因为是自己写的可以很方便地根据自己的习惯和需要,自定义这张目录的布局和内容。第二,可以根据自己的目标和需要,自由安排。比如要精度一本书,就可以把目录细化到三级甚至四级。没时间看的话,完成一级目录和重点章节的阅读就够了。

因此,出于只是目的的读书。我个人的方法就是,根据自己的需要了解的程度,一层层地通过重现作者的目录,来分析书的框架和内部逻辑,从而达到对知识的理解。

以上说的是空间框架上的解构,而另一种解构是时间上的。要深入理解一种知识理论,有一个特别好的方法,是看它的发展史。比如数学史,经济学史,物理学史,美学史,哲学史,IT发展史等等等。所谓,博古通今。知道一个知识理论现在的样子还不够,还可以再了解了解它原来是什么样,以及是其他什么东西催生出了它。这样可能就更深刻了。不过这个方法比较适合研究,不太适合职场,因为时间太有限了。

技能的练习

职场更多的不是对知识的掌握,很多时候对相关知识有个了解就够了,更多的是对技能的实现。因为知识很难变现,只有技能才能直接产生价值。

技能的本质就是工具,工具就是为了特定功能而生。如何更好地掌握技能,一个是明确目标,我学习这个技能,是为了更好地解决什么问题。另一个就是,不断地重复这个技能,从一开始的别扭生涩,直到最后的熟练。

可以发现,其实技能的练习中,其实没有书什么事儿。其实想想过去的手艺人,大多连字都不识,但是完全不妨碍他们把活儿干得那么漂亮。

那书在技能的练习中,有什么作用呢。我觉得,对于技能而言,书就是类似字典一样的东西。我会写字,但是有些字我自己不会写也记不住,但需要用的时候我查就可以了。一样的道理,我通常学一门技能,比如硬件设计或者程序设计,我都会找这个领域中最公认的类似手册一样的书,买来也不看。就是自己练习的时间遇到哪里卡壳了,查一下就好了。现在网络那么发达,有些都不用买了,直接查就行了。

这也是互联网时代催生出了大量新的技能的原因之一,因为技能的学习成本大幅降低了。缺点是,技能数量多了,更新换代的速度也就快了。

因此,出于技能目的的读书。我个人的方法就是,找一本比较全面的工具书,有了基本的概念后,就直接去使用这个技能,遇到问题就不断地去查,慢慢地也就掌握了。

放下书本

分享的最后,送给大家一句话,这句话其实也是告诫我自己读书之外不忘放下书本。

世界才是最丰富最深刻的那本书,而人是其中最精彩最生动的章节。

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