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互联网(二)沟通篇
昨天温故了关于信息的发展变化,今天开始回望沟通。
人是社会化动物。沟通,是人的一个内核需求。文字和书信,让交流逐渐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而电话的出现,更是克服了前者不实时的问题,让沟通变得更加的便利和顺畅。但是随着互联网的来临,沟通变得更加的多维。
(“神展开”开始……)
初中的时候,01年前后,印象中学校还很流行交笔友。大家怀着青春期独有的那种躁动和期待,互相写信,互相想象……
高中伊始的时候,03年前后,QQ已经开始普及了。交笔友的潮流也变成了交网友。大家欢乐地在网上和陌生人聊着天,在聊天室灌水。说起这个,不经让我想起QQ当年推在线等级时,大家各种挂机冲太阳的情形。这个时候手机也开始普及,那时候住校,家里给我买了个手机,还是那个“手机中的战斗机”牌子,不过好像除了给家里人打电话之外,好像也没怎么用(好吧,我承认我一直很宅)。
很快的,不到一年,大家就对与陌生人聊天没了兴趣。而且基本上周围的人也有了QQ,已经开始转向和熟人聊天了。那时候QQ群只有会员能建,而且大家的活跃度很高非常热闹,不像现在基本沦落为发布通知的地方。
上大学了,就是我们的校内网隆重登场的时候了。那时候还有个叫占座的网站,还在校园里挨个送记事本,不过听学长说之前校内曾在食堂挨个发鸡腿。从结果上看,果然还是校内霸气一点。后来校内吸引大家的就是,能在上面找到自己“失散多年”的各种同学了。从内容上看,校内的主页,和QQ的个性签名相比,能表现自我的东西太多了。QQ虽然也有个QQ空间,但是当时用的人不多,多是一帮爱写文字的人当博客来写(好吧,就是我啦),当时是比较小众的感觉(据说现在成了90后的新宠就不得而知了)。当时大家上网都是挂着校内上的,没事儿就刷一下,看看学校里面又发生了什么事情,认识的人又怎么了。这个时候,其实在网上的交际已经从熟人,开始往社区的圈子扩展了。QQ里能互动的好友,要么是完全的陌生人,要么是比较好的朋友。但在校内上,能很自然地与那些认识但不是特别的熟的人互动。对了,还有微博。但貌似我只把微博当做看新闻看段子的工具,很少在上面和好友聊天的说。
但是说回来,以上所有这些,都是基于PC上的交流和互动。归功于智能手机的发展,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催生了微信和陌陌等应用,让人能够随时地与熟人和陌生人建立连接。他们的普及,让上至父母亲戚的强联系,下到名人路人的弱联系,都有办法以合适的方式进行互动沟通。
现在,这些互联网的沟通方式再也不是小孩子玩的玩意儿了,已经开始全面侵蚀社会的各个层面。我在想,这样的变化其实是在根本上改变了人类的沟通框架的。
传统沟通方式的低效,注定了组织架构只能以金字塔的层级形式存在,因为信息和执行只能自上而下逐步逐层地传播出去影响下去。而互联网企业典型的架构是扁平化,其内在是互联网的特点赋予他们这样的架构特点。当人类沟通的成本越来越低时,新组织必然催生。而新组织必然会对原有的社会结构产生冲击,产生影响,产生作用。
未来社会的沟通方式和组织形式是什么样的呢?值得玩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