乱谈众筹
前几天有位朋友让我说说众筹网站的事情。其实我了解的并不太多,也就停留在偶尔逛逛国外的kickstarter,国内的点名时间等网站。但也只好硬着头皮说两句吧,全做抛装引玉。
众筹是什么就不说了。之前听人说过一句话,在互联网时代,所有利用信息差谋生的中介,终将消失。融资这件事情,过去只能向银行和熟人借。后者始终有限,主要靠前者。银行也是拿别人的钱去给另一波人放贷。所以本质上也算某种意义上的信息差中介。所以众筹这种绕过银行,个人直接给别人投资或者说预付款的模式,也是一种趋势。类似的好像还有P2P网贷。
好吧,上面的都是些大家都知道的废话。说点我的感觉吧。
总体而言,我觉得国外的众筹更有社会化众筹的特点,而国内则更偏商业化。
虽然商业化是一个项目从众筹成功到发展成熟的标志,但国外很多项目都是基于个人兴趣的出发点进行的。很多项目根本就无法商业化,纯粹是发起人对某项事物的热爱与执着,受到了网络上其他人的支持,而做成的。
反观国内,国内的众筹网站过去不温不火,只有一些微电影神马的。去年伴随着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硬件的热浪,众筹这个有效降低创业门槛的融资途径,以及有效的种子用户挖掘地,让无数智能硬件的初创公司纷纷在上面立项,并做预售。这个“预售”了得,都是以远低于以后的市场价的众筹价卖东西,哗哗地,中国人“占便宜”的心态登时爆棚,也不管产品什么时候出来,先付了再说。所以,国内的众筹网站更多的是创业公司的商业气息。
其实,我更喜欢国外那些纯粹的众筹的项目,不一定非要抱着商业化的目的。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适合商业化OR传统公司制卖产品的商业化。这种利用众筹圈钱,实际做的还是传统的商业化模式,总让我觉得是旧瓶装新酒。
自己想做个事情,发现光靠自己不足以完成,在众筹网上发布自己的想法,并列出自己缺的东西,比如缺人、缺钱、缺资源,然后通过网络,一步步汇集这些欠缺的资源,然后把这件事做成,就可以了。除此之外,如果这个事情能帮助别人,能持续的对别人产生价值,则可以同时考虑发挥其附加价值,预留合理的利润让这件事持续下去,即进行一定的商业化,这个反倒是额外的收获。
可惜,当下的中国人,哪能那么纯粹。无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