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险
“与挫折一样,危险是人生的常态。”
一、假环境
年幼时、在校时,由家人、学校精心呵护下的所谓“零危险”的环境。纵然必要性如何充分、出发点如何善意,但其与充满了“各个层面上的危险”的真实环境,在功能上有一个重要的差异:危险。
二、代价
假环境中,做砸一件事情最多受点不太舒服的惩罚,远不会涉及到安全层面。这种机制的代价便是,难以了解做砸一件事情背后的(在真实环境中的)代价。
当然这种机制肯定有其好处。它让反馈变得更快,毕竟在真实环境中反馈实在太慢,而且不明显,毕竟真实环境那么复杂,不单单是简单的因果律。
它简化了真实环境,为了管教,把孩子从真实环境中隔离开来。
三、危险
文明呐,一方面让人免于死亡的危险,另一方面又让人无时不刻感到危机。
可惜这样的假环境,不但削弱了孩子对危险的感知能力,而且丧失了因危机感而产生动力的可能,更难以养成在真实环境中所需要应对危险的综合能力。
对危险的感知、认识、控制,以及利用。这些方面都是过去容易被忽视了。
好了,现在我们可以把危险换一个词——风险。
恩,风险控制,这似乎已经是一门古老的学问了,看来不仅仅只有商学院的学生需要了解它呀。
P.S. 误差
用一个模型来抽象的话,即我们构建了一个假环境,通过人为地产生奖惩,把孩子训练成我们希望的样子,以使其从假环境毕业时能够面对真实环境。
那么问题来了:
- 系统误差:假环境与真环境天然存在巨大误差。(危险感的缺失即其中之一)
- 设计误差:假环境的目标与真环境的需求在时代变化迅速时容易存在巨大误差。
P.S. 在中国,这个假环境倒是完美地完成了它另一个重要功能——虽然简单粗暴但相对公平地分配教育资源。从结果上看,一点误差也没有。当然,这种资源如果不善加利用也会坍塌为一种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