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分数、素质
作者:黄傻傻
记得小狼在前面有一篇谈大学的文章,我也想吐槽一下,从另一个方面吐点自己的体会,欢迎拍砖。
常说会考试的未必会做事,也有高分低能的说法。在大学里,最大的体会是高分低能形容的应该是一个大环境,而在共同的环境下,分数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也许这也是它能仍然存在作为一个重要的评价标准的原因之一。
从SCU到PKU,我时常心生一种小遗憾:当年如果直接考进PKU就好了。以下总结一下产生这种想法的原因。
一,大学是有层级式差别的。
国内大学的差异其实较为明显,地域、历史、文理工商类型形成了多风格的学校。不论这些因素,更不论什么985、211,在人们心中,其实大学也已被归类,择校时,生源自然也跟着大归类大趋势流动。这种归类,并非是官方划定的一本二本的分类,而是大多数人脑中潜在的印象。而我可能正是从一个层级到了另一个层级,我想说这个差别还是不小!
二,考试与分数能选拔人才(主要讨论本科生)。
很多人抨击当前高考制度的不合理,却拿不出一个更为公平、合理的方案。在当前情况下,我认为考试分数是能说明一定问题的,至少它选拔出来的学生总体不差。真正有能力的人,做什么事情都能做得不错。在多数的人都在努力时,说明靠一般的努力能达到的程度已经呈现出来,在这种情况下,能脱颖而出的少数,基本上可被认为有过人之处。在分数密集型的选拔中,用蛮力学习的好学生,往往难以进入金字塔的顶尖,而只在往下推置一、两层的位置。如我在SCU看到的一些同学,昼夜不休止地学习,压抑着自己的情绪,沉默地维持一个较好的水平。在PKU感受到的氛围,更为开阔与活泼。在此接触到的许多同学,不仅仅是能考试,各种多样才能突出,性格仍活泼开朗。有一个美女学妹,各种乐器、舞蹈考级满级,仍以高考高分踏入校门,谈吐、视野、眼界、对事物的见解,常让我这个长几届的人感慨:我的时间都去哪儿了。做TA时接触的各种小弟弟小妹妹,发现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自己的分数,分数只是他们需要的一个敲门砖,绝对不是终极目标。他们需要分数来实现一些目标,但分数绝不是他们的全部。
常理来说,从本到研,应该是从广泛的基础到单支钻研的过程,我却似乎反方向发展,从一个较专业的领域开阔了自己的视野,也许这种发展模式是非常规非科学的,但至少让我在老去之前,有幸更全面地了解自己,更敢想敢要,更懂生活,也更感危机。
一些以为清北里大多是一堆只是会考试的人而且只因为会考试而进入清北的人,我只能默叹该些人眼界太狭小,个人太一厢情愿地膜拜个人的小井。又换句话说,那些不认可分数选出的好学生而一味抨击现有体制的人,就连高考这么点汗水都流不起,这么点现实都接受不起,又能拿什么来谈成功,谈理想。
三,能出线的人就该高人一等。
中国自古有一种谦卑文化,我觉得最牛的人是那种内心清高、自命不凡、不屑世俗,对外仍持恭敬礼节的人。能出线进入金字塔顶端的人,该有高人一等的心态,那场竞赛就是最好的证明。当然高人一等并不是说贬低他人,通俗地说应该将自己当作一回事,看得比常人重要。这不是主观上的需求,而是久而久之的客观状况,或是一种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说,这是一种使命,既然已经被选了,就该负起更多的责任,创造更多实质价值,则更可持高人一等的心态。所谓低调做人,高调做事,在一定的环境下,它会潜移默化地变成风气、态度、习惯,在精英社会中上演优胜劣汰。
扯远了,总体说,在当前国内大环境下,考试与分数还是相对公平与合理的评价标准。大学考得好,意义其实很大。
小狼语:其实这个问题我也曾一度思考过,各大学之于高考某种意义上是对高考生源的一种天然分流,能力相近的学生进入格局相似的大学,在同一种氛围下形成某种风格。曾经还非常好奇,每个学校的学生其实都会有它独特的心态吧,不知道都是怎样的。像我的NWPU,就让我觉得实在过了头,有点傻掉了。哎,本来我就够傻的了,现在更悲剧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