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日听罗振宇采访罗永浩的《长谈》,六个半小时的节目里罗永浩多次提到,他一开始遇到一些事情非常不适应甚至导致无法工作,但后来经历的多了,也就淡定了,脱敏了。

听到脱敏二字时我印象深刻,但脑海中立刻想起另一个词——难受。

一、难受

面对不喜欢做、不擅长做、无法掌控、未知、不认可、无法理解的事物时,没有谁天然会很愉悦。

这种内心有点难受的感觉,说明我们脱离了舒适区,正处于学习区甚至是焦虑区。

二、适度难受

如果这种难受,不会影响我们正常的生活、工作和思考,只是内心上产生了抵触心理和一些小情绪,那么这种程度是适度的,属于学习区的范畴。

在这个阶段:

首先,内心上先接受“我目前有点难受”的设定。不要试图掩饰、否定甚至反抗它。

其次,思想上罗列出让自己不舒服的原因。原因往往包括外部环境的不如意、面对困难时自己的不给力等。

然后,行动上针对原因该干嘛干嘛。学习,完善自己的技能和知识。工作,提高自己的手艺和认知。协作,优化外部的资源和处境。

最后,就有了两种结果:

1. 行为的结果克服或者改善了不舒服的原因。

面对同样的事情难受的程度降低甚至没有了。那么恭喜,原来的学习区正在转化成舒适区,皆大欢喜。

2. 改善不了。

比如未知和失控感带来的不舒服,就很难改善,毕竟这是世界的真相。

这个时候,就需要接受一个新的设定:只要做这个事情,“我会一直难受”。

不就是难受吗,so what? 谁让我自己决定做这个事呢,我认了。

久而久之,也就能习惯这种持续难受的状态,不是说不难受了,而是习惯了这种难受。面对难受,不再那么大惊小怪、要死要活了,即脱敏了。

三、过于难受

但在焦虑区,可能这种难受的感觉,已经影响到正常的生活、工作、思考乃至心理健康了。比如:一个难度过大的任务,以至于你选择逃避。一个设定过高的目标,以至于总是拖延。一个过于恶劣的环境,以至于你总是在纠结甚至挣扎。

首先思考:是否可以切割问题,把大问题切割成若干个小问题,切割出自己可以应付,会难受但不会焦虑的小问题。

若可以(自己不行可以请教别人),则先不管其他的,就着这个小问题,用学习区的经验解决掉,然后重复。这是用智力,将内心的焦虑区转化为学习区。

若不可以,那就有两种情况:

1. 可以暂时不用面对。

那就先放下,去做别的吧。不要难为自己,让将来更强大或者更善于分割问题的自己去解决吧。

2. 必须面对。

要么离开这个让你必须面对这个问题的环境,要么接受一种看起来有点变态的设定:“虽然我很难受,难受到无法正常的工作、生活,但我只能用这种非正常的状态,硬着头皮工作、生活”。

久而久之,面对同样的事情,也就不会那么难受了。那么恭喜,脱敏成功,硬是靠强大的内心,把过于难受扛成了难受,把焦虑区扛到了学习区。

当然,如果长期未能脱敏,为了健康着想,适当放弃吧。

四、不难受?

处于舒适区,虽然不会难受,看上去很美好。

但长期处于舒适区,就会懈怠,而懈怠会产生恐慌和空虚,这又会带来新的难受……

所以,人生的稳态,其实是适度难受。

而最好的稳态是,自己选择的适度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