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提到我最近在看一本书,这本书叫《这样读书就够了》,是针对当下高强度的职场环境下人们普遍难以看书的情况写的。花了两个早上的时间将其“扫”完,总结一下:

第一,目标聚焦。就是职场中的自我/企业培训用的。宣传了一种成本低效果好,但难度也大些的另一种企业内部培训形式——拆书。同时这种形式也适用于个人。

第二,诊断到位。为什么大家工作后不读书?没精力,看不下去,记不住。没精力,是职场中正常的问题。有剩余精力的人才有条件学习。看不下去,职场学习不是研究,看自己现阶段需要的就行了,不太需要啃那些复杂的理论,看结论就好了。记不住,学习不是为了考试和背书,为我所用才是目的。记不住就记不住呗,记住一句话然后去用就够了。

第二,方法实用。记得本科在学校的国学社时,我们曾经对《论语》中一些语句的意译有分歧,但后来我们达成共识,我们不是学者,不需要研究这些语句最准确的含义,而应该挖掘其中值得我们再生活中应用的智慧。其实这本书的思路也是一样的:应用类的图书,如管理类、职场类图书,不需要深入研究,甚至都不用读完全书,只要吸收其中一两点并真正在职场中应用即可。因此,作者提倡的拆书步骤如下:内部培训师/自己在书中找一段话,然后自己进行分析,并做与自己工作内容相关的联想和阐述,最后总结出能够指导将来工作的经验。

但是,这本书的局限也是要认识到的。丁学良曾经谈过读书的六种目的,一寻求知识,二寻求技能,三满足好奇,四情感需要,五寻求生命意义,六寻找具体的生活榜样。而本书显然就是前两个目的的范畴。对于这两类书,我都称之为应用类图书,且一直以“道术器”三个层面对其鉴定:

  • 器者,介绍具体的学科知识。解决这是什么,包含了什么。
  • 术者,介绍技能及其使用中的技巧方法。解决这东西怎么用,用的过程要注意什么。
  • 道者,介绍思想,方法论。解决这东西怎么来的,为什么要有它,它有什么规律。

一本优秀的实用类书籍应该包含这三个方面,且也应该从这三个方面去挖掘。

可惜当下这类书籍良莠不齐,源头上就不够丰满。而读者往往也功利心昭昭,别跟我扯那没用的,告诉我怎么用就行了。所以呢,术层面的旺盛需求,也催生了与本书类似的各种使用类书籍。并非不好,只是可惜格局太小。


文中提到了《丁学良谈读书的六种目的》一文,很值得推荐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