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值
经济学里有两个概念:分工产生效率、信息不对称。
有人总结放大财富的三种杠杆:专业、团队、资本。
一、专业与多元
在个人发展上有一个永恒的问题:深度还是广度,专业还是多元?
深度派说,分工产生效率。现代社会的竞争越来越全面和系统,其复杂度远非个人所能承担,必须由团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才能保证效率。
广度派说,分工产生沟通成本,沟通成本导致隔阂,隔阂形成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导致效率下降和价值洼地。发现并利用信息不对称,便能四两拨千斤。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跨界发展。
深耕专业形成的是专业上的绝对优势,跨界发展形成的是业务上的相对优势。
看似各有千秋,难以取舍。
二、价值
再看“价值”,广义的“一切皆有价值”太过宽泛没有意义。不妨取一个狭义上的界定:
有价格、可交易、可变现的,是为价值。
结合前文提到的三种杠杆,再略做完善:
价值=(普适劳动+专业技术)x稀缺杠杆x复制杠杆x资本杠杆
基数部分:普适劳动价值,与投入的时间、脑力、体力相关。专业技术价值,与投入的专业学习成本相关。
乘数部分:稀缺杠杆,翻番价值单价。复制杠杆,翻番价值数量。资本杠杆,可缩短价值积累的时间,催熟价值成长过程。
三、价值载体
实现价值的载体分两种:一种是公司或个人直接向市场出售的产品或服务。另一种是个人向公司或个人出售的劳动力。
大部分人的“个人发展”便是是后者。这种情况下,有用的杠杆显然只有稀缺性。
故,从雇员的个人发展上看,选择广度还是深度,取决于哪一种更稀缺。
但,从价值的实现载体上看,卖劳动力的方式是低效的,只因其商业模型局限太多。
四、商业
没错,商业模型。不要以为不是商人,就与商业无关。
从离开校园、进入职场/市场的那一刻,我们就已进入名为商业的游戏。
与其说大部分人是主动选择了商业模型最简单最局限的雇员模式,不如说大部分人是“默认”选择了这种“托管”模式。
毕竟,我们还得把大把的时间和精力留出来,花在更重要的生活、娱乐和发脾气上。
毕竟,商业什么的一听就很复杂,还是抱怨和迷茫比较简单。
毕竟,把责任交给别人,比较轻松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