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黄傻傻

小时候,家的感觉是有吃有玩有人陪; 读书时,家的感觉是没有家庭作业的白天与黑夜; 年少独自在外时,家的感觉是一条可以回家的消息; 家庭风波时,家的感觉是三个人在一桌心平气和的一顿饭; 备考时,家的感觉是晚自习后回家三个人拉的家常趣事; 大学时,家的感觉是一张回家的票; 热恋时,以为有他在的地方就是家; 奔波时,家的感觉是一张平稳的床;

一个人久了,家的感觉应该是有一个能装下自己所爱的人们的小窝; 自由惯了,家的感觉可能是有一个能让自己牵挂着的甜蜜负担。

于是,我知道,为何现在我并不着急下班了。

===

以上的文字,来自于读者“黄傻傻”童鞋,写的真好。

中国人对家的概念非常重视,我们年轻人也不例外。但不同的是,我们更注重家的内在感觉,而非外在形式。 如果家带来的是负担和限制,我丝毫不会有幸福感。相反,只要家能给予我平静,动力和希望,就会觉得充实。 其实,一个可以心安的人,一个欢喜的领域,一个熟悉的地方,都可以是家。 家是什么,是平静,是动力,是希望。佛曰,心中有家,处处是家,阿门。